编者按
劳动,是镌刻在时光里的诗行,是平凡中孕育的伟大。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,我们聚焦三位来自基层生产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——他们或坚守车间一线,或在毫厘间雕琢匠心,或在岁月中传承技艺。他们用双手诠释责任,用汗水浇灌梦想,用行动证明:劳动不仅是创造价值的源泉,更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桥梁。让我们透过他们的故事,感受新时代淮海人的精神图谱,致敬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的淮海榜样。
焊花绽放处 匠心自铿锵
——记2024年集团技能比武大赛焊接组一等奖获得者张春雷
“技艺的精髓不在手的动作,而在心的专注。”日本匠人秋山利辉的箴言,在淮海新能源车辆公司厢架制造部化作铿锵的焊花。张春雷——这位手持焊枪十年如一日的工匠,用连续多年100%焊接合格率的完美答卷,在2024年集团技能比武大赛中摘得焊接组一等奖,其所在班组更荣膺“淮海先锋号”“创新先进班组”双项殊荣。当飞溅的焊花映亮他坚毅的面庞,我们看见新时代产业工人对“工匠”二字最赤诚的诠释。
在火花飞溅的厢架车间,张春雷手持焊枪的姿态宛如定格的雕塑。从2015年入职淮海集团起,他便将“质量就是生命”刻入职业生涯:每道焊缝必须达到纹路均匀细密的外观标准,内部质量更需经得起X光探伤检测。为精准控制0.8毫米焊丝的熔池状态,他练就了匀速走枪的肌肉记忆;为消除焊接变形,他用“三点定位法”,确保拼接误差不超过0.5毫米。正是这般苛求,让他焊接的产品始终保持100%合格率,成为质检员心中的“免检招牌”。
“新品试制找老张”是车间流传的共识。每当技术部门送来新图纸,张春雷总是第一个戴上防护面罩。2023年一款新式车架试制期间,他连续一周蹲守工位,反复调整电流电压配比,最终找到母材厚度与气体流量的最佳匹配方案。去年夏天紧急订单攻坚战中,他在炎炎高温下每日工作10小时,工装服被汗水浸透成"地图"也浑然不觉。他运用“分段连续焊”工艺,将厢体环缝焊接效率提升40%,提前三天交付客户。
张春雷深信“独木难成林”,始终将技艺传承视为己任。他主动参与公司“导师带徒”计划,将十余年积累的焊接经验毫不保留的悉数交给新人,通过30余场现场演示教会新人控制焊枪角度、走线速度等核心技巧。在车间“技术分享会”上,他收集56件典型问题工件,首创“缺陷焊缝样板库”,用实物对比帮助徒弟快速掌握气孔、夹渣等质量隐患的识别方法。2024年他所在的班组获评“创新先进班组”,他用行动诠释"工匠精神薪火相传"的深意。
从秋山利辉的匠人哲学到张春雷的焊枪人生,对极致的追求跨越山海共鸣。当“免检焊工”的称号成为车间质量图腾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巅峰,更是这个个时代对“工匠精神”的集体致敬——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,永远需要这样执着的手艺人,用炙热的焊枪熔铸淮海制造的脊梁。
用毫米级精度丈量匠心刻度
——记淮海工匠、江苏宗申总装制造部多能工吴桂州
清晨六点半,厂区在薄雾的笼罩下显得朦胧而宁静。总装一车间的大门依旧紧闭,但老吴(吴桂州)早已守候在门口。他轻轻推开那扇沉重的大门,金属与轨道摩擦的声音在寂静的车间中回荡开来,仿佛一首低沉的晨曲。这熟悉的声音,已经陪伴了老吴整整22年。
老吴的双手粗糙得如同历经风霜的老树皮,指关节因长期劳作而微微凸起,手背上布满了青筋。这双饱经沧桑的手,装配过的摩托车数量之多,足以环绕整个厂区数圈。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对徒弟们说:“每一颗螺丝都必须拧到位,这是关乎良心的工作。”起初,车间里的年轻人们并不以为意,直到他们发现老吴亲手组装的车辆从未出现过返工的情况,这才真正意识到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所蕴含的精湛技艺。
老吴的更衣柜里贴着两张珍贵的照片。一张是儿子的毕业合影,另一张则是女儿在工作岗位上的照片。每当工友们开玩笑说:“老吴,你这双手不仅能装好车,还能培养出两个大学生!”老吴便会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,脸上的笑容让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,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。
明媚的阳光透过天窗洒进车间,老吴正弯腰细致地调整一辆新车的离合器。光影斑驳地落在他暗灰色的工装上,周围的年轻人围成一圈,不断向他请教问题。老吴讲解时耐心十足,还不时用扳手在地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以便理解。午休铃响起时,一名新来的实习生递给他一瓶冰镇饮料,然而老吴却笑着摆摆手,从保温杯里倒出一杯枸杞茶,“年纪大了,得注意养生喽。”他的笑声感染了众人,却没人注意到他在休息间隙悄悄揉了揉发酸的膝盖。
暮色渐渐降临,老吴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车间。临走前,他会习惯性地回头望一眼那些排列整齐、等待交付的成品车,眼神中带着几分满足与欣慰,就像一位老农审视自己精心耕种的土地一般。这份执着与热爱,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。
在这个讲究效率和速度的时代,老吴却用整整二十余年的时间,生动诠释了“慢工出细活”的真正含义。每一辆经过他精心组装的摩托车,都承载着无数人对生活的希望与梦想,驶向四面八方。而老吴自己,则始终如一地成为晨曦中最早出现的那个守望者,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。2025年五一前夕,集团工会授予他——“淮海工匠”荣誉称号。
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映照在他眼角深深浅浅的皱纹上时,我们才恍然大悟:所谓匠心,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概念,而是将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重复千万遍,依然能够保持最初那份专注与虔诚的态度。这种精神,不仅塑造了他的职业品格,也感染了所有接触过他作品的人。
匠 心 无 声
——记集团先进工作者、淮海车辆涂装制造部陈金春
在淮海新能源车辆公司涂装制造部,漆成品库小组长陈金春的名字如同一枚静默的齿轮,虽不显眼,却以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推动着生产链条的高效运转。2023年度集团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正是对他“原则认真、尽职尽责、保证质量、完成任务”工作信条的最佳注解。
每日晨光未启,他已穿梭于生产线:检查皮套库存、调度大板车、备齐当日物料;收工后,他独自清理地链轨道、打磨地篦子,直至面漆室一尘不染。同事调侃他“比打卡机还准时”,他却说:“活干利索了,大家第二天才能顺当。”
盛夏车间外面地表温度逼近60℃,他顶着烈日整理板车,汗透工服;寒冬清晨,他提前清点物料,双手冻得通红。最艰难的是清理油性漆渣的年代,他徒手撕拽粘稠的清漆,静电服糊满漆浆,硬是将夹层疏通如新。即便如今改用环保水性漆,他仍冲锋在前:“手上有茧,心里才踏实。”
他的尽责不止于“苦干”。大板车告急,他回收废旧板车修补车轱辘;推车断把,他焊接加固;经他整理的漆成品库,车架“大不压小、重不压轻”,总装部效率翻倍。新员工入职,他手把手传授技巧,从工具使用到流程优化毫无保留。同事感慨:“老陈眼里没有‘将就’,只有‘精益’。”
十多年时光流转,陈金春带动同事主动加班清线,促成车间“零延误”纪录;他打造的板车标准被纳入操作规范,成为全厂范本。面对赞誉,他摆摆手:“活儿干漂亮了,睡觉才能踏实。”
没有惊天壮举,唯有细水长流的匠心。在机械轰鸣声中,这位小组长用双手打磨出的,不仅是车间的整洁与高效,更是一座名为“责任”的丰碑——以平凡铸就非凡,以无声诠释力量。
(胡楠 李翔 卷风 采写)